12日上午,在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钳工教室里,黄亚琳正在一个钳台旁给几名学生讲解图纸的细节。在这个声音嘈杂的教室内,黄亚琳总是事无巨细,细心地指导学生制作。
从自己获奖,到自己带出的学生也获奖,黄亚琳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完成这样的角色转变。多年下来,黄亚琳的身份在变,不变的是他对钳工这个工种的执着追求。
回首这些年,黄亚琳感慨万千,他说要做好一名钳工,就要耐得住寂寞,能吃苦,还要肯钻研。
苦练基本功
黄亚琳是大冶人,中学时期文化课成绩不是很理想,于是便想学一门手艺,尽早找一份工作,同时给家里减轻负担。
2010年,黄亚琳进入湖北工程职业学院,就读模具专业。通过学习,黄亚琳接触到了很多机械制造方面的基本工种,包括钳工、车工等。这其中,黄亚琳逐渐对精度要求极为苛刻的钳工产生了兴趣,每次在练习钳工基本功时,都比大部分同学做得好。
一次,老师布置了制作一个鸭嘴铁锤的任务,然后给每个人一张图纸和一根圆钢。黄亚琳按照要求,认认真真地开始制作。他先是花了一周时间,将圆钢制作成一个长方体,然后又花了一周时间将长方体打磨成形,最后将木把组装后完成所有工序。
这把鸭嘴铁锤是黄亚琳学习钳工以来第一次独立制作的工具。在所有同学中,黄亚琳的鸭嘴铁锤是最令老师满意的。至今,这把具有纪念意义的鸭嘴铁锤还被黄亚琳收藏在家中。每当拿起这把铁锤,黄亚琳都会会心一笑。
黄亚琳展露出的钳工天赋被老师看中。黄亚琳加入到学校备战省级职业技能大赛的队伍中,专攻钳工工种。在备赛开始阶段,黄亚琳出现了一个小问题——体力跟不上。
“钳工在制作一件工件时,通常都要求一气呵成,所以经常在钳工台前一干就是五六个小时。这对体力的要求比较高。”黄亚琳说,他在老师的指导下,每天早上坚持早起晨跑、做俯卧撑,以此来储备体能,然后每天在钳台前反复练习八九个小时。
通过大量练习,黄亚琳将钳工的基本功如錾削、锉削、锯切、钻削都融会贯通。在学习中,黄亚琳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品质,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2011年,学习钳工技能仅3个多月的黄亚琳在市级技能大赛中获得了第二名。当年年底,黄亚琳在湖北省职业技能比赛中职组钳工比赛中获得第一名。2012年的省级比赛,黄亚琳再次荣获第一,蝉联“状元”称号。
严厉的老师
学习钳工技术,让黄亚琳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了改变。“我想继续学习,加强理论知识。”于是,黄亚琳到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专,继续学习。
毕业后,黄亚琳本计划凭借自己的技能到沿海地区找一份好工作。差不多同一时间,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对他抛来了橄榄枝——让他回学校担任竞赛指导老师。
稍作权衡后,2015年开始,黄亚琳重回湖北工程职业学院。“我参加过很多技能比赛,积累了很多比赛经验。”黄亚琳说,他当时希望将自己掌握的知识都传给学生们。
黄亚琳说,钳工是一个精细度非常高的工种,工件的误差经常要求控制在0.02毫米到0.03毫米。这是什么概念,误差大小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/3。因此,黄亚琳在教学中,对学生要求很高,甚至有些严厉。“尤其在比赛中,标准更严,所以我们的工作必须精益求精。”黄亚琳说。
同时,黄亚琳也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思考。他通常会将制作一个工件的方法、步骤详细讲解给学生听,但也会加上一句“这不是唯一的方法,你们如果能想出更好的方法,也可以大胆尝试”。
他除了让学生们苦练基本功,还要求他们学会多种测量方法、制作图纸,希望大家能够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技术工人。
除此之外,黄亚琳对细节也有严苛的要求。有一回,一名学生虽然很有效率地完成了一个工件的制作,但是他的钳台上工具摆放杂乱无章,这让黄亚琳很生气。“在正式比赛中,工具摆放不到位会被扣安全文明分。因此,平时练习要注意每一个细节,养成好习惯。”黄亚琳说。
正所谓严师出高徒,从2015年至今,黄亚琳带的学生在每年的省级技能大赛中都有出色发挥,捧回了多个一等奖、二等奖。
有个“工匠梦”
过去几年,黄亚琳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,毫无保留地给学生传授技能。不过,“教”多了,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少了很多,操作技能会退步吗?
“有时给学生出难题,学生会反问我能不能做得出来。”黄亚琳笑着说,他在去年首届“黄石工匠”职业技能大赛中“证明”了自己。
黄亚琳说,过去很多年,老师是没有资格参加技能大赛的。没想到“黄石工匠”的舞台除了一线工人和学生外,也留给了老师。于是,黄亚琳报名参赛。
为了完成好比赛,黄亚琳提前半个多月开始练手备赛。最终,凭借扎实的基本功,黄亚琳在去年的决赛中获得了98分的高分,荣获工具钳工工种的“状元”。
“‘黄石工匠’大赛非常有意义,让一线工人和学习技能的学生有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。”黄亚琳说,他的学生潘国栋在去年的比赛中获得第三名,今年继续报名参赛,此外还有其他学生在准备比赛,大家对这项比赛都有很大的热情。
黄亚琳说,学校对培养技能人才也十分支持。尤其在竞赛方面,学校不仅注重营造钻研业务的氛围,还加大资金投入,买进口的量具,改善教学设备。
“学习钳工,改变了我的人生。”黄亚琳说,做一名优秀的钳工,一定要付出很多汗水,他希望自己在教师的岗位上,培养更多能够服务社会的技能人才,传递精益求精的“工匠精神”。(东楚晚报记者 阮瑞祺/文 何戈/摄)
- 上一篇: 18日400多名高手将上演“巅峰对决”
- 下一篇: 用教学相长诠释“工匠精神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