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钢铁裁缝”肖柳
颁奖词 电光闪烁、火花飞舞,“钢铁裁缝”点亮生命荣光,焊牢未来荣耀。
年龄:28岁
工种:焊工
单位:大冶有色
荣誉:黄石工匠、黄石市技能状元
获奖感言:把技术提升到极致,把每一件产品都当做艺术品。
肖柳很年轻,是一位90后,可他从业10年,并且取得了高级技师证书。
身板小,他却能用一把电焊枪焊出不一样的世界,从当年的“小菜鸟”成长为如今的“黄石工匠”。
“做人一定要有一个目标,他今年的目标就是拿到‘黄石工匠’。”肖柳说,18岁起,先后跟着石师傅、蔡师傅学习电焊,不知道为什么,拿起焊枪,他就喜欢上了那些火花,不论多么倔强的焊材,到了焊工师傅的手里,都会变得柔软。
因为热爱,肖柳对于提高焊工技术孜孜不倦地追求和付出。
撸起袖子,胳膊上和手上会裸露好几个豆粒大小的疤痕。“这都是我工作时留下的纪念品。”肖柳说,焊工工作既辛苦又危险,焊接时,四溅的火花闪耀,看上去很美,但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。
身上的伤疤不好看,但肖柳练就的技术却让他经手的焊痕美如一件艺术品。在很多人的印象里,焊接过的地方一般会留下一道不规则的疤。但肖柳的焊接技术,就像是给冰冷的钢铁镶了一道鱼鳞状的滚边儿,充满了艺术感。
这次比赛,有氩弧焊和45°仰角焊,技术非常复杂,能在规定时间做完的选手,技术就相当不错。肖柳同样紧张,但他凭借手中的焊枪,超一流的焊接技术,平时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,最终拿下“黄石工匠”和“黄石市技能状元”。
( 东楚晚报首席教育记者 孙成香)
“空中老兵”朱卫华
颁奖词 高屋建瓴,洞察秋毫,举重若轻之间,尽展蜻蜓点水般的灵动。
年龄:40岁
工种:行车工
单位: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
荣誉:黄石工匠、黄石市技能状元
获奖感言:我决心继续努力,不断提高自身素质,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勇于进取,争做岗位标兵。
去年,来自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的朱卫华获得了首届“黄石工匠”职业技能大赛行车工探花。今年,这位有着13年开行车经验的高手卷土重来,一举囊括了“黄石工匠”“黄石市技能状元”两项荣誉。
朱卫华20岁从部队退伍转业后,进入新冶钢工作。后来,由于工作调动,朱卫华被安排去开行车,成了一名行车工。面对新工作,朱卫华很上心,一般学徒需要学3个月才能单独开行车,但朱卫华跟着师傅学了1个月,就能胜任。三个月后,朱卫华已经很熟练。他这一干,就是13年。
朱卫华平时主要工作是负责连铸坯码放、转运及设备点检和定期保养维护。每天,他都要将大量的铸坯转入及转出,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的危险源,稍不留神就可能造成各类事故的发生。“我总结开行车的经验就是‘稳、准、快、安全、合理’,多年来从未发生任何设备和人身事故。”朱卫华说,合理是指开行车时不能固守套路,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。
朱卫华说,若要日复一日地做到这些,那就必须爱岗敬业,苦练基本功,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,将安全防范落到实处。
“做工人,就要有一颗匠心。”朱卫华说,“工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,只要我们有着一颗追求高标准、高品质的匠心,有着一种不达目标决不放弃的精神,就一定会走得更好更远。”
(东楚晚报记者 阮瑞祺)
“叉车王”刘自强
颁奖词 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;你是现代物流的领舞者,你是负重超越的主力军。
年龄:33岁
工种:叉车工
单位:大冶有色
荣誉:黄石工匠、黄石市技能状元
获奖感言:每一次的比赛经历都是吸收经验,增长阅历,丰富工作、生活的宝贵机会,同时,我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,这就是我的收获。
对于这次比赛的结果,刘自强很满意。因为这是对他的常年勤奋工作的一种肯定。他感叹,荣誉背后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。
读中专的时候,刘自强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。毕业后,他跟朋友去了外地,在一家工厂里做汽车配件加工。
打拼几年后,2006年的他遇到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次机会。
他进入了大冶有色公司,并第一次接触到了叉车。从接触到叉车那一刻,他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钻研的热情。
叉车作业是工矿企业重要工种之一,叉车工属于特殊工种,叉车司机的驾驶技能和全驾驶意识,对企业安全生产起着显著作用。叉车技术水平的好坏,直接决定叉运物品的安全性。
刚开始,刚开始因为不熟练,操作的手没多久就麻了,坐一会腰腿就酸了。压力从来不会吓到他,只会让他越来越兴奋。
为了尽快掌握叉车技术,刘自强长时间跟在师傅后面一招一式地看,一点一滴地学,反反复复地练,认认真真地琢磨,最终练就了一身的本领。
正所谓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,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,刘自强考了证,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叉车工。
刘自强表示,“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立足的话,就必须有自己的一技之长,我愿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工匠精神,为黄石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!”
(东楚晚报记者 王骁)
“光明守护者”雷文
颁奖词 安装接线、电路编程,匠心独具,切换自如,皆因日积月累,久久为功。
年龄:36岁
工种:维修电工
单位:大冶有色
荣誉:黄石工匠、黄石市技能状元
获奖感言:我会珍惜从这次大赛中获取的经验、技术和友谊,鞭策自己不断前进。
电工,看似普通职业,但涉及到照明、涉及安全,非常讲究工匠精神。
雷文就是一名普通的电工,23岁毕业的他在外地打拼了7年时间,后因思念母亲选择了回黄石,进入大冶有色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维修电工。
也许就跟他的姓有关,他的工作始终跟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从大学选择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到毕业后就业的单位,再到现在的部门都跟电有关。
在雷文眼里,他说单位里的设备是胜似亲人的“老朋友”,陪伴了他无数个奋战在车间的日子。凭借自身过硬的技术,雷文很快便胜任了这份工作,从一名小小的维修电工迅速成长为队伍里的佼佼者。
得知此次参加比赛的人员有58人,让雷文心里直犯嘀咕:“这么多人比试,我的技术到底过不过硬。”
作为一名技术工人,雷文觉得只有不断学习,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。现在,雷文正逐渐从维修向设计、制作、改进等方向努力,通过不断实践,制造出更多设计精致、性能优良产品,争做“工匠精神”的践行者。
雷文表示,以后要更加勤勉努力,提高自己的操作技术规范,迎难而上,多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学习,将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,传承好照明维修行业的“工匠精神”,以更加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职业精神为照明事业作出应有的奉献。
(东楚晚报记者 王骁)
“制衣巧手”周群英
颁奖词 裁剪烫缝,一块平淡无奇的布料,在你的巧手点化中美了容颜、暖了人间。
年龄:45岁
工种:成衣制作
单位:湖北美岛(集团)服装有限公司
荣誉:黄石工匠、黄石市技能状元
获奖感言:不断攀登技能高峰,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。
一块平淡无奇的布料,在她的巧手点化中跃然如生命的律动。
20多年的坚持匠心坚持,让她从一个跟着姐夫学艺的普通小裁缝,成长为出口各国的样衣师,更凭借精湛的技艺夺得第二届“黄石工匠”大赛冠军,她就是“制衣巧手”周群英。
周群英做衣服很有天分,不需要子量,用手一量,就能测出尺寸,并且误差在0.5毫米内,这样的“神技”背后是成千上万次的实践操作。
专门烫了卷发,化着淡妆,穿着自己制作的玫红色大衣来领奖的周群英,在一群男“黄石工匠”中特别显眼。
“今年我拿到了冠军。”周群英说,她去年参加了首届“黄石工匠”比赛,可惜因为一次失误,耽误了工时,与冠军失之交臂,获得第3名。
今年再战。“如果今年还拿不到冠军,我还会再来。不拿冠军不罢休。”周群英说,赛前,她做足了功课,经常熬夜看书,在实操环节中,把每个流程做了一遍又一遍。
比赛中,最难的是衣服的领子。果然,在决赛中,有人就把衣服的领子做错了。周群英凭着20多年的技艺和经验,成功、完美的做出漂亮的领子,并提前1个小时做完作品。
取得“黄石工匠”和“黄石市技能状元”称号,周群英非常高兴,这次获奖更加激励她要永存匠心,埋头学艺,不断攀登技能高峰,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。(东楚晚报首席教育记者 孙成香)
“模具技术痴”李一村
颁奖词 因为有了你们的精工制造,黄石才无愧于“中国挤出模具之都”的美誉。
年龄:33岁
工种:模具工
单位:黄石安高模塑
荣誉:黄石工匠、黄石市技能状元
感言:虽然获得第一,但还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,会继续努力
33岁的李一村从事模具行业已经有11年。从学校毕业以后,李一村就离开黄石去了深圳打拼,经过4年的磨练,李一村练就了一身的本领。4年前,黄石一家公司招聘,他选择回来。“回黄石,是因为离家近。”
李一村从一个模具初级技师,一步步成长为模具高级技师和模具技术能手。他每一步成长的足迹都诠释了他对模具工作的热爱和执着,他辛勤耕耘的汗水浇灌出丰硕的果实。
所谓模具,就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。模具的尺寸与设计值误差越小,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者零件越精准,只要有图纸,李一村就能做出高精度的模具,差别仅在毫厘之间。
为了保持手的稳定性,把操作推向极致,李一村戒掉了许多嗜好,一心钻研技术。由于常年的手工打磨、抛光,他的手指指纹已被磨没了。
作为一个功勋卓著的工匠,李一村有自己的领悟。“做好任何一项工作,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;第二要做到持之以恒,总结两个字就是‘坚持’;第三是心无旁骛的专注;第四是精益求精地超越,只有不断地追求完美,超越自己才能成为行业的佼佼者。”
“饮水思源,我将把对企业的感恩之心化作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,不负众望,履职担责,真正把‘工匠精神’传承下去,精益求精,匠心筑梦!”李一村说。
“砌墙高手”刘微
颁奖词 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。一砖一瓦,砌成高楼大厦;一梁一柱,筑出人间天堂。
年龄:40岁
工种:砌筑
单位:大冶摩天建筑
荣誉:黄石工匠、黄石市技能状元
获奖感言:坚守匠心,砌好每一面墙,用砖石泥瓦砌筑美好生活。
见到刘微时,他的手指被碱性砂浆弄破的伤口依然清晰可见。这是他代表大冶摩天建筑参加大赛留下的印迹。
个子不高,略黑的脸上全是笑容。“太高兴了,心情特别激动。”40岁的刘微说,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砌墙能砌出这样的荣誉。
出生于大冶还地桥的一个农村家庭的刘微,18岁那年,为了养活自己,他来到工地跟着师傅学砌墙。
建筑工地的工作,大多是按件计价,收入与工作完成量息息相关。有部分工友为了提高收入,只追求速度和产量,在质量上只要能达到最低标准即可。但刘微却不这么认为,“我的性格是,做事就要做得完美一些。所以我希望我负责砌的每一堵墙都是高品质的。”
20年来,先后在深圳、上海、新疆等地打工。一块又一块砖的砌合,一面又一面墙的完工,一次又一次的反复钻研,刘微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,逐渐将那些只追求速度的工友甩在了身后。他砌的墙纵横两向缝隙都能控制在1厘米的标准以内,砖面干干净净不沾水泥,不抹粉就可以示人。
由于刘微的技术过硬,公司推荐他参加此次大赛,在这次比赛中,他以零误差的垂直度、平整度以及干净整洁的墙面外观和对时间的准确把握,不负众望,一举夺冠。
刘微认为取得冠军的原因是,20年来,他坚持砌好每一面墙。
(东楚晚报首席教育记者 孙成香)
“车床精雕师”王燚
颁奖词 严丝合缝、不差分毫,车床上变幻出魔术,切削出独一无二的精致。
年龄:18岁
工种:车工
单位: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机械专业(学生)
荣誉:黄石工匠
获奖感言:精益求精,追求完美。
追求完美,是王燚作为一名车工干干净净的态度。
王燚是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大专部机械专业的一名大一新生,他接触车工这个工种,已经有两年半时间。
王燚是鄂州人,中专时他就来到了黄石,就读于湖北工程职业学院中专部,刚进入学校不久,他就被老师选入了培优班,进行车工训练。此前,他已经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级和省级职业技能比赛并获奖。
刚接触时,王燚感到车工很危险也很辛苦,因为稍不注意,手就会被车床弄伤。为了做好一个工件,往往要在车床前站着操作几个小时,训练时经常一站就是一整天。王燚曾有过放弃的念头,但每当看到自己做出完美的工艺品时,他又会有一种成就感,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。
去年的“黄石工匠”大赛,王燚参加了。遗憾的是他参赛时状态不佳,未能进入决赛,但他并未就此气馁,而是决心再战。这次比赛前,王燚专门训练了一个月,希望能在决赛时发挥自己的水平。
赛场上,王燚依然对工件保持着完美的追求,不仅在意工件的精度,对于工件的光洁度等方面,也毫不放松,在这个基础上,他还保持着快人一步的速度。当成绩出来时,王燚实际操作分数遥遥领先,并最终夺得冠军。
颁奖现场,这个个头颇高的小伙子平静地说,参赛前他都没想到自己会获奖,感到很意外,他非常感谢自己的指导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支持。
(东楚晚报记者 李艳芳)
“钳工能手”汪盛如
颁奖词 一个小小的零件,十八般“兵器”轮番上阵,打磨出细如发丝的极致。
年龄:29岁
工种:工具钳工
单位:湖北工程职业学院
荣誉:黄石工匠
感言:参加比赛很累,但很开心,最高兴的是看到学生的技能越来越精湛。
胆大心细,是汪盛如作为9年钳工老师的经验。
29岁的汪盛如是湖北工程职业学院一名钳工实习实训老师,这次比赛,他和自己的学生一共6人同场竞技,最终他获得第1名,自己的学生摘得第2名。
而去年的黄石工匠大赛,汪盛如也和自己的学生同场竞技,当时他获得第2名,而自己的学生夺得冠军。
“我参赛并没想过拿第一名,只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。”汪盛如说,与获奖相比,他更希望培养出更多技能精湛的学生,学生的荣誉也是他的荣誉。
这次决赛中,学生发挥得也非常好,实际操作分数甚至比老师略高一些,只是理论考试略逊一筹,最终输给了老师。
学生的技能高过老师,作为老师的汪盛如不仅没有不高兴,反而引以为豪。他说,自己曾经也是湖北工程职业学院的一名学生,正是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,他在2007年省级技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,2009年因为专业成绩突出,他被留校任教,并带领学生屡屡在市级、省级和国家级技能比赛中获奖。
谈到比赛经验,他表示一定要记住思路清晰,胆大心细八个字。对工件的工艺一定要想清楚,想好各道工序后再开工,如果一开始就乱了,那么后面就很难继续。胆大心细,是因为比赛时所给的图纸可能比较生疏,此时就要大胆创新,用自己没有尝试过的方式去完成,但操作时心要细,因为高手过招,细节往往决定成败。
“电子达人”吴慧
颁奖词 眼花缭乱的电路板与元器件的精准结合,带您共享信息化的美好生活。
年龄:23岁
工种:电子装配与调试
单位:湖北工程职业学院
荣誉:黄石工匠
感言:能拿到状元,我觉得自己很幸运。
她青春靓丽,却不畏艰难;她外表柔弱,却心怀梦想,她就是湖北工程职业学院电气电子学院大三学生吴慧。
今年23岁的吴慧,老家在河南郑州。2016年,高中毕业的她选择了湖北工程职业学院。“只所以选择电子行业,主要还是出自于兴趣。”吴慧说,女孩子学习电子专业的并不多,但她想挑战一下自己。
正因如此,她对学习充满了热情,从理论到实操,她都严格要求自己,掌握扎实的基本功。为了参加这次比赛,吴慧每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。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,除了吃饭休息外,几乎全部时间泡在实验室。这样的训练吴慧整整坚持了一个多月,不管是电脑软件还是板子焊接,她都反复练习、仔细揣摩。
在电子设计与制作专业,她更擅长硬件操作。在学校老师的辅导下,她的成绩很突出。今年4月份,她参加了2018年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,并获得了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比赛第2名。今年10月份,她在黄石工匠大赛的初赛中崭露头角,闯进黄石工匠大赛的决赛。
“能拿到第一名,我觉得自己很幸运,接到获奖电话的时候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”吴慧说,毕竟有很多老师和前辈参加大赛,他们的能力都很强。
“未来,我想考专升本,继续学习,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。”吴慧将以此次工匠大赛为起点,朝着更高更好更专业的方向继续努力。
(东楚晚报记者 汪涛)
“车床魔术师”张东海
颁奖词 严丝合缝、不差分毫,车床上变幻出魔术,切削出独一无二的精致。
姓名:张东海
年龄:31岁
工种:车工
单位:湖北三丰智能输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
荣誉:黄石市技能状元
获奖感言: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,想要做到最好,就要多动脑,肯钻研。
时隔两年,张东海再次站在了领奖台上。
在黄石市第十三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,张东海曾获得车工第一名,成为黄石市首批“东楚工匠”之一。如今,他又摘得第十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车工冠军,成为“黄石市技能状元”。
张东海是湖北三丰智能输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工人,2005年入行的他最开始只是一名学徒,跟着师傅打杂,但他肯钻研,为了练好技术,能更好更快的做出工件,他就自己买来专业书籍一边看一边学,想不通的就像师傅们请教。渐渐地,他的技术越来越精湛。
他还善于创新。在公司,他创造了“双刀装夹切断法”,解决了长期以来批量隔套加工中长度尺寸误差大的问题,将各类隔套长度公差控制在30.05mm以下,保证了尺寸的统一性,给后续装配带来了便利。
工作中,张东海善于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他还自制各类工装夹具,将积累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当中。
在2016年举办的黄石市第十三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车工第一名后,张东海离开了原来的岗位,通过技术升级转岗成为企业内数控龙门加工中心的工人。
“这次压力其实挺大,但胜在我有比赛经验。”张东海说,经过心态调整,比赛时稳扎稳打。当天,比赛结束,上交工件后,他带着轻松的心情,直接就去公司上夜班。
“钳工班长”黄朝武
颁奖词 一个小小的零件,十八般“兵器”轮番上阵,打磨出细如发丝的极致。
年龄:42岁
工种:工具钳工
单位:湖北三鑫金铜股份有限公司
荣誉:黄石市技能状元
感言:作为一名钳工,要用钉钉子的精神钻研钳工技术,做一名新时代的匠人。
“没想到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,真是出乎意料。”23日,黄朝武在大赛颁奖现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。
黄朝武是湖北三鑫金铜股份有限公司工具钳工班班长,干这一行已经14年。
跟所有技术专业一样,钳工的活就是苦、脏、累,但黄朝武不怕吃苦、又爱琢磨。阅读钳工类的书籍是他的爱好,钳工实操中的工序完美是他的追求。他说,“努力肯定会有收获。”
就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,黄朝武很快成为公司里的技术骨干。
大赛前,他在网上搜索了大量关于工具钳工大赛的试题,每次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100道题,采取自己阅卷自己打分自己分析的方法来强化工具钳工理论知识。
实操方面,他经常请教同事柯浩。前不久,柯浩将钻孔技术与他进行了深入交流,使他受益匪浅。这次比赛中,恰好有一道工序就有钻孔,他当时心中满是窃喜,真是印证那一句话—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。
在公司今年举办的技能大赛上,他荣获工具钳工亚军,得到3000元的奖励。他将奖金全部购买的钳工工具,便于进一步提高钳工技能。
这次大赛,他获得黄石市技能状元荣誉称号。他认为这份荣誉应该属于单位和他的家庭。黄朝武说,想成为一名好的技术工人,第一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、新的技能,第二就是坚持。
(东楚晚报记者 洪章雄)
“高空舞者”吴敏
颁奖词 你是城市之巅的舞者,你百尺竿头创造新生活,你张开巨臂拥抱新时代。
年龄:28岁
工种:建筑塔吊
单位:大冶铜建工程有限公司
荣誉:黄石市技能状元
感言:当初只是抱着试一下的心态,没想到竟然拿到了第一名,真的很开心很激动。
虽然只有28岁,但吴敏已经是一名开了8年塔吊的“老司机”。
塔吊是负责运行建筑工地上最常用的一种起重设备,以一节一节的接长(高),好像一个铁塔的形式,主要工作是吊施工用的钢筋、木楞、脚手管等施工原材料。
吴敏的老家在大冶市茗山乡。10年前,年仅20岁的吴敏来到建筑工地,跟着哥哥学习开塔吊。
选择当塔吊司机,意味着寂寞与辛苦,经常一个人坐在高高的塔吊驾驶室,最长的时候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。靠着自身的努力和勤奋,吴敏已经成长为公司里的业务骨干,成为带队伍的塔吊班长。
现在,吴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。为了工作,他不得不常驻在工地上,吃住都在工地里,有时候一个月都见不到孩子和爱人。辛苦的忙碌,是为了给家人一个幸福的生活。
技能比赛决赛时,主要比的是砸酒杯、碰到障碍物、定点落钩等项目,从高空上操控距离自己65米的吊钩,考验的是人的眼力和技术。
凭借自己在决赛中的出色表现,他拿到了建筑塔吊第一名的佳绩。“感谢公司给我们这个机会,能够拿到第一名,除了自身的技术外,还有一定的运气成分。”吴敏诚恳地说,这次比赛让他收获很多,能够跟全市的高手在一起比赛,相互取长补短,对提高自身的技术而言是很好的机会和平台。(东楚晚报记者 汪涛)
“客车老司机”胡子清
颁奖词 你是城市一扇窗,你掌握着一车乘客的安全,你把握着社会文明的方向盘。
年龄:51岁
工种:大型客车驾驶
单位:黄石市城市公交集团通运旅行社有限公司
荣誉:黄石市技能状元
感言:牢记安全规范,保持一颗平常心。
当了31年大型客车驾驶员的胡子清开过公交车、旅游大巴,驾驶经验十分丰富。他在本次大赛的大型客车驾驶工种中的前6名中,年纪是最大的,成绩也是最棒的。
当记者请胡子清分享获奖心得时,这个大叔级别的老驾驶员思考了一会儿后,郑重地回答:驾驶技巧都是其次,最重要的是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,并且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,这样才能把车开得稳当。
胡子清说,前段时间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让人看了觉得很痛心,对大型客车驾驶员来说,敲响了一次安全警钟。事件发生后,公司组织大家进行了学习。胡子清说,他这几年主要开旅游车,经常跑长途上高速,保证车辆、乘客安全永远是第一位。
这些年来,胡子清还养成了谨慎的工作作风。每天早上上班时,胡子清都会围着大客车走一圈,例行检查车况,确认无误后才驾车。当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,胡子清又会再检查一遍车况后才下班。
在此次大赛中,胡子清31年的经验助他发挥出色。理论考试中,无论是交通规则还是操作规范,胡子清都对答如流。实操竞赛的倒库和模拟路考,胡子清也都顺利过关。
在闭幕式现场,还出现了温情一幕:胡子清的妻子曹女士特意赶来祝贺丈夫,夫妻俩共同举着荣誉证书在主席台前留下合影,两人满脸都是笑容,分享着荣耀时刻。
(东楚晚报记者 阮瑞祺)
“监测先锋”黄娟
颁奖词 天地人间,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;望闻问切,谁不迷恋湖天一色“黄石蓝”?
年龄:34岁
工种:环境监测
单位:黄石环境监测站监测室
荣誉:黄石市技能状元
感言:水质监测容不得半点差错,每个环节都要做到都丝毫不差、追求极致的完成。
“没想到会在这次比赛中拿到第一。”在闭幕式上,来自黄石环境监测站监测室的黄娟谦虚地说,她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努力,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。
2007年,黄娟当上了一名环境监测员,监测的对象有地表水、工业废水。这些年来,黄娟的工作简单来说,就是不断重复着“采样、检测、形成数据和报告”。久而久之,也锻炼出了黄娟细致、耐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。
黄娟所,为尽最大程度上确保化验数据的精准,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天气,采集样品的多样性还是气味的刺激性,她和同事们都要克服,实行全过程取样,随卸随取,确保样品的代表性。
第二步是检测,虽说只有2个字,概括的内容却很多:检样、称量、或是过滤、滴定……完成每一个数据,都需要他们熟练地操作每一项流程。加班检测更是家常便饭。
最后一步就是数据汇总。说到数据汇总,就要做到严谨。假如汇总的时候错了一个小数点,错了一个数字,那等于整个实验数据都错了。“我们的监测结果绝不能有半点差错。”黄娟说。
参加比赛后,黄娟拿出专业书籍,积极复习。在比赛中,她严格按照操作规范,圆满地完成每一个试验环节,最终获得了第一名的佳绩。
黄娟说,“黄石市技能状元”荣誉称号将激励她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加努力,奋勇前进。
(东楚晚报记者 阮瑞祺)
“电子行家”谈成施
颁奖词 眼花缭乱的电路板与元器件的精准结合,带您共享信息化的美好生活。
年龄:31岁
工种:电子装配与调试
单位:黄石市弗莱迪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
荣誉:黄石市技能状元
感言:拿到这个奖,真的很意外。
10年前,谈成施还是深圳一家电子企业流水线上的普工。
10年后,他已经成为黄石弗莱迪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骨干。
10年时间,他见证了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快速的崛起。
谈成施是大冶罗桥人。高中毕业后,他到广东一所学校读了计算机应用专业。“读书时就对电子产品很感兴趣,大学毕业后就到了深圳一家电子企业,在生产线上做普工。”
在深圳工作期间,父母总是想他回到家乡就业。经不住父母的劝说,在深圳工作两年后,谈成施选择回黄石。
刚回来那会儿,开发区只有几家电子企业,其中就包括黄石市弗莱迪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。进入这家公司后,谈成施一干就是8年。几年下来,他培训的技术员工超100人。
公司也在逐步发展和壮大,从刚开始的一条生产线到现在的6条生产线,从依靠传统的手工焊接工艺到现在自动化表面贴装。
现在,谈成施已经是公司品管部的经理,负责把关公司的产品质量。“之所以能一直待在这家公司,就是看中公司良好的发展势头,以及开发区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扶持和重视。”谈成施表示。
“我觉得自己的选择没有错,现在开发区的发展势头很好,我还想邀请自己的同学们回到家乡,为家乡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。”谈成施充满期待地说。
(东楚晚报记者 汪涛)
“重机巧手”周建军
颁奖词 铲斗是手,尽展穿针引线的功夫;驾室是胸,应和城市脉搏的跳动。
年龄:51岁
工种:装载机
单位:黄石港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
荣誉:黄石市技能状元
获奖感言:获得荣誉并不意味着就达到了目标,就可以停滞不前,这是我职业生涯中又一个新起点。
周建军是黄石港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装载机班班长,在这岗位上任劳任怨,一干就是25年,同事们习惯称他“老班长”,他开装载机的技术不但老练,在工作中更是手把手地教班员们技能。在这次装载机决赛中,前6名选手中有5名选手的“培训基地”就在黄石港务集团。
在决赛中,周建军总是认真聆听从决赛赛场返回到休息区选手们的谈论,对他们在比赛过程中的得失,他都默记于心。比赛中,他的装载机走S线路时,速度控制得恰到好处,铁针在接近铁环时,他用滑行的方式靠近铁环柱,便于估算好铁针的高度,减少铁针在机械震动下的摇晃时间过长等不利因素,力争不扣分或少扣分。整个大赛中,孔径为50毫米、40毫米、30毫米的铁环全套,桩柱没有擦拭,车库地标也没有压线,比赛过程很完美。
周建军赛后说,娴熟技能是日常长期揣摩训练出来的,急是没用的,反而会让人乱了分寸。“本次大赛装载机亚军张耿若不是装载机擦拭了一下桩柱,冠军也许易主,算我运气好吧。”周建军诙谐地说。
(东楚晚报记者 洪章雄)
- 上一篇: 第二届“黄石工匠”暨十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闭幕
- 下一篇: 为“匠人”加冕 为“匠心”喝彩